從制造大國到制造強國的轉變,離不開智能化生產。產業升級,職業教育就要跟著升級。高職教育要有新觀念,讓學生變得更有“技術含量”。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我聽了十分振奮。”10月23日,湖南機電職業技術學院里,校黨委書記成立平言語間掩飾不住喜悅。
成立平的振奮與喜悅,源于近年來該校教學理念與行動的創新,和十九大報告中關于職業教育的期望非常“吻合”。
“我們一直朝這個方向努力,有很好的成果。我們投資600萬元建設的‘智能制造概念工廠’,已培育出了首批28名學生,在藍思機器人等企業上崗。他們不只是‘技工’,更是智能生產線設備的‘醫生’。”成立平很自豪。
“無中生有”:校園里建起智能制造概念工廠
翻過一個小山坡,科技日報記者見到了這座“潛伏”在校區內的工廠——一座由湖南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牽頭,聯合宇環數控等企業,耗資近600萬元、建筑面積約300平方米的智能制造概念工廠。
工廠里的全智能化生產線不長,約20余米,卻“五臟俱全”。除數控切割機床、數控精密雕刻機床、數控精密磨削機床等,還“蹲點”著擁有自動視覺檢測系統、可完成上下料、物料傳送、成品入庫等功能的5款智能機器人。
“這里利用工業互聯網技術,實現了產品設計數字化、裝備智能化、生產自動化、管理網絡化和商務電子化的‘五化’融合。它是一個可實現零件從訂單到成品入庫再到無人加工的生產線,目前已能實現一定規格制品的批量自動生產和一定規格范圍內產品的個性化定制。我們聯合產業園區工業服務基地和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共同在此開展深度的產教融合。”學校副院長任丕順說。
說起概念工廠的“起源”,成立平打開了“話匣子”。他回憶,2015年前后,現代加工制造業產業轉型升級提速,不少企業工廠啟動智慧生產線改造,以無人車間智能化生產提高勞動生產力。“智能化后,生產線上看不到人了。但機器也會‘生病’,需要‘醫生’修理。”成立平敏銳地打起了“機器醫生”的算盤。
人才需求的變化,倒逼著學校對職業教育的創新發展。不過,學校已有的實訓設備,無法匹配智能制造產業鏈的需求。考慮到學生去智能化工廠實習,只能“看”,不能動手去研究生產線上機器,更甭提怎么維修的難題,學校領導班子一致拍板同意搭建了這座概念工廠。
腦洞大開:學生進入“線上線下”學習新時代
學校增設了工業機器人專業,并擬繼續加大原有機電一體化專業設備維護維修專業的人才培養。以這條智能化生產線為主線,學校編制了生產教學課程。把生產線上能用到的知識點,包括基本原理、檢測、排除故障等,統統編寫入了量身定制的教材。
由此,該專業的學生開啟了“線上線下”學習的新時代:生產線下學理論,生產線上搞實踐。“學生動手能力強化了,到工廠后可以零實習上崗,很受歡迎。”成立平說。目前,概念工廠智能生產線,已通過湖南省科技廳新產品新技術鑒定,并獲得湖南省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應用獎勵。
“從制造大國到制造強國的轉變,離不開智能化生產。產業升級,職業教育就要跟著升級。高職教育要有新觀念,讓學生變得更有‘技術含量’。讓學生從純動手型的技能人才,向技術技能型人才轉變。”院長楊翠明說。
依托于此,湖南機電職院牽頭組建了長沙機器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湖南省機械工程學會機器人與智能裝備專業分會、湖南省機器人與智能裝備職業教育集團,成立了智能工廠裝備集成關鍵技術開發與應用校級科研團隊和智能控制技術專業群校級教學團隊,開發出相關校本教材8本,并制定了相關課程標準。
圍繞“智能化”,學校不僅培育學生學習相關技術,還出臺了系列措施鼓勵教師開展科技創新,服務中小企業的智能化改造。目前,學校研發團隊已研發了直角坐標機器人、智能潤滑系統和智能物流倉庫等,并可為企業提供焊接機器人工作站集成、立體倉庫和機器人實訓系統等技術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