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中國經濟從過去成本依賴型的中國制造走向代表世界先進生產力的民族品牌和國有技術支撐的中國“質”造,從而進一步去實現以電子商務和先進裝備制造業為代表的中國“智”造。
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了中國經濟未來三十年的宏偉發展戰略,尤其強調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中國未來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建設中所需發揮的重要作用。
目前,世界經濟的大環境也給中國經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一方面,全球經濟進入到一個長周期的低谷階段,它的具體特征就是建立在過去的國際分工和“全球價值鏈”基礎上的商品和服務的供給,已經出現了市場需求飽和的癥狀,發達國家過度利用寬松的貨幣政策想改善市場的活力效果也十分有限,甚至出現了資產價格過度波動的后遺癥,嚴重影響了本國企業的創新動力和投資意愿;另一方面,一些發達國家又把本國經濟發展失衡的矛盾,以貿易保護主義的方式轉嫁到世界經濟繁榮所需要的多邊合作互贏互利的全球化經濟體系中,很多發展中國家甚至包括發達國家都高度認同中國經濟的強大是世界經濟走向繁榮的重要保障的認識,也高度關注和期待中國正在腳踏實地的完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各項任務及其所帶來的優異成果。
眾所周知,中國現在是世界最大的貿易和投資的開放性國家,中國制造已經遍布世界,影響著億萬家庭和企業的生活和投資方式。中國也從中國制造的驅動力上找到了我們現代城鎮化、工業化、城市化等強大的發展動力。當然,不可否認的是外部環境的變化對已經高度融入經濟全球化的中國而言是一個不小的挑戰,更何況我們自己也深刻的認識到依靠過去廉價的人口紅利,招商引資帶來的全球化紅利,和資源進入市場化運作帶來的財富紅利以及地方政府追求GDP增長釋放出來的政策紅利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方式正在受到來自各方面的挑戰,過去的成本優勢贏得全球市場(需求)的“加工貿易”格局已不復存在,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刻不容緩。需要通過國企和國資改革,打造民企乃至外企參加的PPP合作共贏的市場平臺,并充分發揮“一帶一路”倡議下的中國開放戰略帶來的內外雙輪驅動的積極作用,將中國經濟從過去成本依賴型的中國制造走向代表世界先進生產力的民族品牌和國有技術支撐的中國“質”造,從而進一步去實現以電子商務和先進裝備制造業為代表的中國“智”造。
要做到這樣的飛躍,我們既不能像西方供給學派所強調的放任市場履行公平競爭優勝劣汰的紀律來催生企業家精神和創新活力,因為這種做法會導致贏者通吃、弱者更弱的馬太效應,這就是今天美國貧富差距拉大、區域發展失衡的理由所在。我們也不會跟隨無法持續的歐洲福利至上來調動社會積極性的發展模式,那種方式只能帶來阻礙經濟活力的債務危機和缺乏創新的懶人社會。理性的做法是,我們在充分總結發達國家市場經濟運行中所出現的嚴重缺陷的基礎上,結合中國的國情和發展階段的差異性,通過強國富民的中國夢的頂層設計,在“質量優先、土地承包年限拓寬、強化金融系統性風險的管控、重視自貿區開放市場化的推進、改革生態環境監管體制、建立更為有效的反腐倡廉的國家監察體制、完善干部考核評價機制”等方面走出中國特色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模式。